|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天台县-城市历史文化价值

天台县-城市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天台,历史,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历史文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l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5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天台县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仍保存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成片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古城传统风貌和格局颇具特色,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  文物丰富

浙东名邑天台历史悠久,素有“文物之邦”和“小邹鲁”的美誉。

    大约距今2亿7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龙”的世界——“我国东南第一个恐龙的故乡”。新石器时代,天台县境内就有人类栖息、劳动。夏、商、周三代,这里居住着瓯越民族。战国时代,属越国、楚国。秦朝属闽中郡。汉朝先后属会稽 郡回浦县和章安县。

    天台是台州设立的第一个县。三国吴大帝初年(222231),划出章安西北部设始平县。黄龙三年(231),因魏国也有始平县,改称南始平。西晋太康元年(280),因雍州亦有始平县,遂更名始丰。东晋永和三年(347),县的南部划出另建乐安县(今仙居县)。从此,除了同磐安、宁海接壤的小块地方有所变动外,天台境域己趋定型。从南朝到宋,天台县名几经更迭,先后曾称唐兴、天台、台兴,至宋建隆元年(960),再一次更名为天台县,一千多年沿用至今。南朝梁代(502557)曾为赤城郡治所在,因境内赤城山而得名,因此称“赤城故郡”。纵观历史,自古以来,天台县一直是浙东一座文化名邑,以境内天台山得名的文化不但是浙东文化的代表,也是国内外闻名的名山文化。

    横亘天台境内的天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佛宗道源”之称。山中千峰竞秀,万壑争流 被东晋孙绰誉为“山岳之神秀者”。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三登天台,写下《游天台山日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之首。

天台山的青山绿水间蕴藏着众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并在国际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尤为著名的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 中外“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唐代诗人寒山子隐居处寒石山,宋代禅宗名刹万年寺,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还有东汉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仙源”桃源洞,道书第六洞天玉京洞,第十四福地灵墟、第十六福地天姥山、第六十福地司马悔山,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发祥地桐柏和释道双栖的华顶山、赤城山。

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因之得名的横亘县域境内的天台山,使天台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现天台县域范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国家级1处,县级41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多样,展示着天台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山岳神秀  名人荟萃

得天台山之灵气,披始丰溪之泽恩,一千多年来,天台县城一直是天台山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吸引文人雅士为之前来,留下篇章无数,晋孙绰之赋、明徐霞客之《游天台山日记》即是其中著名者。

受天台山释道二教的影响,释道儒三教并存是天台县城文化颇有特色的地方。城中寺院道观多达几十处,与文庙、书院并行不悖。

远在汉朝就有汉儒官高察隐居北山察岭读书,至今留有“汉高察隐居处”。到了南齐,顾欢在楢溪开书馆授徒,培育人才,成为天台教育的启蒙者。从此,在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天台人形成机敏聪颖,勤奋好学的品格。不但名门望族重视教育,将兴学列入族规;就是一般百姓也节衣缩食,延师课子。特别是晋、宋以来,大批北方士族南迁天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儒学在天台获得长足发展。北宋庆历七年(1047),天台建起规模宏大的孔庙;皇佑五年(1053),县令石牧之,在孔庙建县学授生员;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特科进士徐大受建竹溪书院,朱熹高足泮时举建上下儒堂。其后,户部侍郎季思可、进士叶亨孙、徐一夔等先后建起雷马书院、神州书院、龙溪书院、赤山书院、创志书院和聿修书院。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计有曹源、丹山、观榜、清溪、文明、文溪、蓝州、玉湖、赤城、苍山等,弦歌之声响彻天台古城。

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重视教育,带来天台县人才辈出,据《天台县志》载,至清末,天台共出进士152人,其中有文状元唐尧卿、武状元陈桂芬,榜眼张桂、金伦、杜宁,探花裘淳等,此风相沿之今依然。

三、枕山面水  形胜之地

天台县治自建县伊始,一直位于天台山南麓,始丰溪北岸,县名从山名。天台县城的选址,显然是依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而作。背负天台山是为灵秀气脉之来源,即天台县城之祖山;前有始丰溪自西而东,与中国古代“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的择址原则相一致,是为聚气之媒;赭溪源城右缓缓而下,金(西)、水相契。此所谓地甲东南之秀,天开文运之区也。

这种依自然山水而选址筑城的方式,造就了天台古城南宽北窄的不规则三角形态,故而又有“琵琶城”的俗称。

四、城局典型  八门稀有

天台县城旧有道路系统分街、巷、弄三级,并以二纵一横为主干道。二纵一为文明巷(今劳动路),北起小北门,南至东、西中山路接口处,长1016米;一为四方塘路,以境内有水塘得名,北起后洋朱巷,南至中山东路,全长585米。一横由三国立县时的古街向东西延伸而成,东为泰宁街(今中山东路),西为永清街(今中山西路),并沿此街道布置官署、文庙及商业,且与城门并不严格对应,街宽约3~5米,除作为交通干道外,还发挥着重要的商业功能。主要街道离南城墙很近,显然是因始丰溪水运便捷之故。

巷是居民区内的交通干道,宽2~3米,均与二纵一横三条主干道垂直相交,并基本呈东西或南北走向。横向的巷有大司空巷、十字巷、义学巷等,纵向的有城隍巷、华光巷等。民居多朝街巷开门。

弄是民居之间的便道,往往细长曲折,与巷垂直相交,宽仅一米左右,如隔墙弄、九弯弄等。

这种布局是中国古代小城市的典型格局。

特别突出的是,一般县城仅开四门,即使台州府城也只有七门,而天台开有八门,大小各四:应台(大东门,今中山东路起点),水陡(小东门),玉笥(南门、后名环碧,孔庙前),广济(小南门),永清(西门,旧名通越,临川桥东),利济(小西门,今民井巷西),文明(小北门,又名跃龙,今劳动路、环城东路口),金庭(北门,后洋朱巷北)。这在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

天台县城现保留下来的古代民居,大部分成组成团,如中山路成线状,较完好地保存了其原生的格局和外部空间状态,为保护古城的整体形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天台古城中保存古代民居较为完整的街区主要有:中山东路(古泰宁街)、中山西路(古永清街)、华光巷、民主路(古城隍巷)以及四方塘路等。这些街区是天台古城最早最繁华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天台县城作为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点。

五、建筑淡雅  因地制宜

天台民居多呈口字形的四合院,白墙黛瓦,与浙江其它地区的传统建筑相类,但更多一点灵巧雅致和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材料上多因地而取,或直呈材质原本或加工精制,皆决于建造者的品味和经济状况,而无奢华之感,透出几分天台人特有的崇尚自然、率性所至的天真情性。如建筑以石板为墙者不在少数即为天台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石板朴质者仅使以素平,精细者则饰以各种吉祥图案,以浅浮雕为之,取于自然而各有所以。

民俗俭勤,民性淳朴不仅是天台人的性情,也是其建筑的特征。不尚奢华,而着意在重点部位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是天台传统建筑普遍采用的手法,如:天台地区的民居限于结构外观平直,少变化,所以常在檐下和门窗四周刷一砖到二砖宽的白粉以加强轮廊和突出重点。例如后洋陈路7号居民山面临街用白粉刷突出山尖及雨搭漏窗,形成构图中心;先进路4号民居,高三层,用粉刷突出轮廊并分割立面;民主路95号民居用粉刷强调墙头及屋脊上单砖线脚的起伏转折;横山村入口用粉刷突出轮廊。在这些建筑中粉刷都起到了很大的装饰作用。除突出轮廊外,还有一些例子在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山尖和入口集中使用大片白粉刷,十字巷34号民居就是很好的例子;又如,在内外檐的重点部位——梁枋、楣罩、柱头、撑栱、琴枋、马腿、门窗格扇、天花、栏杆等处进行精细的外形修饰、雕刻与油饰。在装修艺术处理中,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惜功俭料、重点突出、决不滥施刀斧的创作设计思想。如外檐装修中选择了檐廊部分作为艺术处理重点。因为檐下视距近、光线好,檐廊是日常生活操作的地方,又是内外交通必经之道,这样就可以突出艺术效果。在内檐处理中,因为门窗棂格处于水平视线以内,便于观赏,并且为室内采光孔道,富于光影变化,故着重予以修饰。总之,在艺术加工中,由于运用部位适宜,雕琢繁简得体,与周围简素的粉壁、板壁、天花、楼面组成了统一协调的整体,形成气氛宁静轻巧的居住空间。

建筑顺势而筑,充分利用山形,构成巧妙而丰富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是天台传统建筑的另一特点,妙山花楼民居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花楼占地约750平方米,平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由前院、大院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依妙山而建,层层递进,对称布置。前院标高最低,大院稍高,正厅阁楼最高。两层高差的房屋交接处顺势做了两间半地下室,作贮物之用,充分利用了山地的地形。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